新闻资讯

融媒体大赛 | 江泓:探知海洋的过去,遇见更美的家园
日期:2022-08-15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   作者:本站原创
分享到:

第三届“关爱海洋”融媒体大赛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自然资源部摄影家协会、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海洋世界文化有限公司承办,支持单位有自然资源部北海局、自然资源部东海局、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腾讯视频。

旨在打造传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优秀基因、讲好中国海洋故事的文化宣传品牌。大赛通过征集海洋影像及图文等形式的作品,展现我国海洋事业成就的同时,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海洋故事,将海洋人奋斗的事迹及成果作为主要征集导向,再次明确弘扬我国海洋事业成就,呈现中国海洋人文精彩这一核心立意。为党的二十大献礼!

本届大赛的主题为: 

人文之海  多面蔚蓝

 江泓 

考古工作者,微博大v,科普作家。

海洋,这片古老、庞大而美丽的水体,蕴藏着无限生机与可能。展开悠悠的历史画卷,你是否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亿万年前的海洋是什么模样?那时的海洋生命又是怎样一副景观。而这一切的答案,藏在繁杂的文字资料里,藏在挖掘出的古老化石里,藏在形态各异的标本里。

江泓,考古工作者兼古生物新锐科普作家,他最大的兴趣就是古生物研究。“现在活着的生物,基本都曾经来自海里。”多年的研究生涯,让江泓接触到了许许多多在海洋中生活的远古生物。在他的世界里,我们能看到史上最大的海龟——古巨龟、比鲸鲨还庞大的利兹鱼以及泥盆纪的海中霸王邓氏鱼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古老海洋生物。

如今的江泓,提起海洋古生物,总会兴奋地侃侃而谈:“这是一枚成年巨齿鲨的牙齿化石,对牙齿化石的鉴定其实还是凭借经验,造假用的材料主要是高性能的树脂或塑料,重而且硬,质感虽然很像岩石,但真正的触感还是与石头有细微差别的。因此火烧是一个鉴别方法,真化石遇火烧并不会有损坏或塑料味,而修补过的化石则会损坏。”

而谈到海洋科普和海洋文化时,江泓则是感慨万千。他深深地感受到不同人群对海洋认知的差距。住在海边的江泓,能明显感觉到近海环境在近年来不断改善,无论是水质还是生物种群都在逐渐恢复。但每当他和内陆的一些朋友聊到这些话题时,却总是得不到共鸣。

在江泓看来,海洋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和积淀来把海洋文化传递到更远的地方,而这不能只局限于几个方面,应从多个方面加以科普和传播。海洋的历史就是我们必须去探索和认识的一个方面。

为此,江泓一边进行严谨的学术研究,阅读专业书刊,并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一边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只是这些还不够,他还需要切身的体会。作为一名科普海洋文化的工作者,不去亲眼看看大海、领略海洋的魅力怎么能行?

要感受海洋的温度和气味,要触摸海洋生物的形状和手感,透过它们,仿佛能听到数亿年前的古海浪声。看那些海浪拍打礁石的层层痕迹,在形形色色的海洋古生物化石间,探索远古的奥秘。就这样,在他的笔下,许许多多海洋古生物的生活场景被生动地描述了出来。

不过,对于江泓而言,最大的成就感不是出版了几部科普作品,也不是成为了这一领域有影响力的人士,而是在自己科普讲座结束之后被众人围绕提问的那一刻。这让他意识到,自己所传递的知识,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在接受、在喜爱。

他始终认为,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我们虽不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但依旧是海洋塑造了中国这片土地,影响着生活在沿海的先民们。我们想要更好地认识如今这片海洋,想要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就不能不去了解它的过去。

这些远古海洋生物遗留在地球上的已石化的身体结构,能够真实反映海洋生物曾经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这为我们了解远古海洋生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时间再悠久,过去都是不该被遗忘的起点。去了解海洋曾经的模样,去了解海洋古生物的进化和演变历程,才能让这片联通着世界的百川之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蓬勃活力。

这些数亿年前海洋中的生命,在今天,在江泓的深入研究之下,以另一种方式重现生机。它们的存在,证明了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变化,证明了数亿年前海洋是怎样的浩瀚景象。探古寻今,在古老隐秘的海洋化石密码中,遇见更加完整且美好的海洋。

采访 金希 供图 江泓

大赛相关细则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

本届大赛官方发布平台: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