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2022年度海洋文化蓝皮书发布会在厦门举行
日期:2022-11-14   来源:中新网福建新闻   作者:
分享到:

11月13日,《海洋文化蓝皮书·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22)》在第二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上发布,该书是“海洋文化蓝皮书”系列的第4本。自然资源部宣教中心党委书记李航、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局长曾东生、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日根共同为《海洋文化蓝皮书·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22)》揭幕。

本次论坛是2022厦门国际海洋周的配套活动之一,由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支持,厦门大学、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主办,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厦门市社科院、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厦门市海洋国际合作中心、龙海区海丝文化研究会协办。

从左到右:自然资源部宣教中心党委书记李航、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局长曾东生、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日根

《海洋文化蓝皮书·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是我国首本关于海洋文化的蓝皮书,2019年起由国家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福州大学、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研发与主编。“海洋文化蓝皮书”以落实中央建设“海洋强国”的号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海洋文化传统,提升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为宗旨,致力于对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情况进行连续性的跟踪研究及总结,为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理论建设做好基础性工作。“海洋文化蓝皮书”为连续性的年度出版物和智库载体,每年对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经验作阶段性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理论体系。

目前,该蓝皮书已连续出版四年。当天是第四本即《海洋文化蓝皮书·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22)》的正式发布。该书对2022年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包括海洋意识教育、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研究、海洋考古、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本年度重点回顾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摇篮——福建连江定海湾的考古工作,记录了厦门大学海洋史研究和“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大赛的发展历程,并在海洋文化遗产领域就胶东海草房和闽南方言歌谣展开案例分析。该书较为全面地呈现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进程和相关领域,为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理论建设做好基础性工作,是涉海领域工作者和海洋文化爱好者必备的参考书籍。

当天下午,厦门大学还举办了“中国海洋文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以‘海洋文化蓝皮书’为例”主题论坛,回顾了4年来“海洋文化蓝皮书”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文化蓝皮书”的发展进行展望。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位专家学者参加本场会议,会议由李航主持。

4年来,“海洋文化蓝皮书”共有42位专家、学者参与撰稿,涉及高等院校、博物馆、科研院所、地方相关部门、有关协会等相关单位近30家,讨论涉海议题近20个。4年来,“海洋文化蓝皮书”对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情况进行连续性的跟踪研究及总结,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各年度海洋文化发展情况。

海洋文化蓝皮书主编、福州大学教授、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苏文菁表示,海洋文化的建设、发展与繁荣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不仅需要制度的架构、传播的力度与知识体系的更迭的协同发力,更需要对传统海禁思维与相关遗产的清理与审视。特别是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申遗成功,呼唤着我们对中国海洋文化的诸多话语进行重新书写。多元、共享、开放、拼搏是蕴含在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中的、通过海洋活动而展现出来的中国海洋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作为“海洋文化蓝皮书”的主编单位之一,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5月,由福州大学和原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联合设置,苏文菁教授任中心主任。中心依托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发挥福建海洋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从全球化、多学科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国海洋文化在建设海洋强国时代的深厚内涵。同时,积极从海洋文明的角度为政府职能部门建言献策,为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提供学术支持和决策资源。目前,该中心已经建设成为海洋文化、闽商文化的高端智库和学术交流平台。2015年,中心在《福建省十三五文化发展纲要》中列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特色智库”;2017年,被福建省教育厅列为“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2021年,被福建省新型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里列为“省重点智库培育单位”。

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的建设、海商与海洋发展、世界海洋文化交流、海丝核心区文化建设、海洋文创产业研发,等等。在重建中国海洋文明的过程中,该中心一方面从世界文明的总体观上、破除传统观念中的欧洲文明中心论;另一方面在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上、走出农业文明主体论的藩篱。同时,该中心把海洋文化的梳理与福州大学的学科建设进行有效对接,培养高层次涉海管理人才;并利用文字、影像、数字等作为宣传中国海洋文明的载体,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提供中华民族丰富的海洋人文学理知识,使得文化更好的为经济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时代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