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融媒体大赛 | 崔维成:海洋有多深,梦就有多大
日期:2022-06-08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   作者:本站原创
分享到:

第三届“关爱海洋”融媒体大赛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自然资源部摄影家协会、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海洋世界文化有限公司承办,支持单位有自然资源部北海局、自然资源部东海局、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腾讯视频。

旨在打造传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优秀基因、讲好中国海洋故事的文化宣传品牌。大赛通过征集海洋影像及图文等形式的作品,展现我国海洋事业成就的同时,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海洋故事,将海洋人奋斗的事迹及成果作为主要征集导向,再次明确弘扬我国海洋事业成就,呈现中国海洋人文精彩这一核心立意。为党的二十大献礼!

本届大赛的主题为: 

人文之海  多面蔚蓝

 崔维成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彩虹鱼挑战深渊极限”项目总设计师,西湖大学深海技术讲席教授。

在大家眼中,深海是什么样子?

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是没有一丝阳光的寒冷,还是不为人知的神秘。

在崔维成的眼中,深海,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地方,也是一个实现梦想的地方。

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沉积物(崔教授领衔研发的二代着陆器拍摄)

着陆器拍摄钩虾

2002年,因国家需要,崔维成开始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的研制。在此之后,他便一直从事深海技术领域的研究,研制潜水器。

时至今日,崔维成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了近二十年,而且也将继续走下去。

“蛟龙”号作为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它的研制过程可谓是困难重重,一波三折。在极其重要的海试环节,“蛟龙”号团队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没有一名经过专门培训的潜航员。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在设计师团队内部寻找志愿者担任试航员。

崔维成教授指导“蛟龙号”的海试工作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一开始,还是有不少年轻人主动报名担任试航员。要知道,潜水舱密闭狭小的空间,深海环境长时间的黑暗,再加上可能的剧烈颠簸,都对潜航员的心理素质要求极高。即便在地面上进行了层层选拔和测试,但真正下到海里又是另一回事。

仿佛是一场提前给他们进行的测试,2009年8月“向阳红09”船一出长江口,便遭遇了“莫拉克”台风。台风带来的颠簸让不少报名的试航员真正切实感受到了大海的恐怖与危险,对海洋的恐惧开始在他们心底蔓延,这样的心理状况显然是无法执行海试任务的。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紧急关头,崔维成决定自己带头下潜,打消试航员的顾虑。他说:“那个时候,我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如果有三个人要牺牲,而我却将自己排除在外,那我后面几十年的生活也会很难过。”

所以,来吧!

以赌上性命的勇气,去赴这一场深海的征程!

这并不是崔维成唯一一次以身试海,在“蛟龙”号海试过程中,他曾9次潜入深海,其中,最大深度是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达到了7035米。当时,潜水器向深海下潜的过程进行得很是顺利,然而等到返程时,意外却出现了。

“蛟龙号”下潜

驾驶员在驾驶潜水器掉头往回开的时候是一个上坡,转动的推力器就把海底里面的淤泥搅浑了,视线逐渐变得不清晰起来,驾驶员只能凭着感觉开,开着开着潜水器却突然不动了,大家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这时,大家猜想,潜水器可能首部插在泥里被卡住了。于是,驾驶员开始换档把推力器往上拔,首先换成一个小档,结果潜水器还是不动,卡得死死的,驾驶员只好切换成大档使劲往上拔。所幸,潜水器最后终于动了起来。潜水器首部被拔出来以后,上面果然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海底淤泥。

从最初的1000米到3000米,再到5000米,“蛟龙”号成功排除了所有故障,最终下到7062米的深海区域。它的成功研制让我国加入到了国际深海发达国家的俱乐部,为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及深海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装备。

然而,在享受鲜花和掌声的时候,崔维成却选择离开了“蛟龙”号团队。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时不我待,分秒必争,中国载人深潜技术的研发不能停顿,必须加紧全力研制11000米全海深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崔维成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探索“国家支持+民间资本”的新合作模式,发起研制我国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彩虹鱼”项目。为此,他把国家分配的房子,卖了;把为孩子存的200万元买房钱,捐了;还将自己的大部分年薪都捐到叔同基金会,通过基金会给科研团队补贴工资。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引导团队专心致志做科研,加快我国深海技术发展,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2016年,“彩虹鱼”号全海深着陆器成功着陆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全海深着陆器技术的国家;2018年,“彩虹鱼”号第二代着陆器完成万米海试。

二代着陆器拍摄到的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的生物

二代着陆器潜入海

随后,因理念的契合,崔维成来到西湖大学工作,在带领团队研制第三代智能仿生鱼型潜水器的同时,他也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大师级的人才。他说道:“探索深海并没有最终目标,我只是希望通过几个项目的实践,告诉青年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其实没有想象的困难,同时在我退出历史舞台之前,再为海洋技术领域培养出一些掌握前沿科技的人。”字字句句都藏着一位科学家对国家深沉的热爱。

崔维成与蛟龙号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这是清末民初实业家张謇的座右铭,也是支撑崔维成不断前进的动力。他人生中的每一次选择,都只是想为国家做的多一点,再多一点。

采访:屠畅 于婷玮

撰文:于婷玮


大赛相关细则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

本届大赛官方发布平台: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