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融媒体大赛 | 李秀保:无数次潜入海底,只为守护珊瑚之美
日期:2022-06-10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   作者:本站原创
分享到:

第三届“关爱海洋”融媒体大赛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自然资源部摄影家协会、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海洋世界文化有限公司承办,支持单位有自然资源部北海局、自然资源部东海局、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腾讯视频。

旨在打造传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优秀基因、讲好中国海洋故事的文化宣传品牌。大赛通过征集海洋影像及图文等形式的作品,展现我国海洋事业成就的同时,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海洋故事,将海洋人奋斗的事迹及成果作为主要征集导向,再次明确弘扬我国海洋事业成就,呈现中国海洋人文精彩这一核心立意。为党的二十大献礼!

本届大赛的主题为: 

人文之海  多面蔚蓝

 李秀保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珊瑚礁生态学团队负责人。

波光粼粼的海底,五光十色的珊瑚,这里是我们的星球上最特别的世界,也是大部分人从未探索过的地方,而李秀保在这里一扎根就是十九年。

潜藏在世界各大海洋表面下的是一个无比壮观的珊瑚花园,这些珊瑚有些看起来就像是海底的一颗石头;有些则是非常巨大的分枝形态或大型盘状;而有些看起来就像是花瓣,像是鹿角,像是烟花。

李秀保第一次潜水到三亚鹿回头海域,所见之景便是方圆十几米的鹿角珊瑚丛林连成的海底“热带雨林”。他被这样的斑斓和生机所震撼,从此便与珊瑚礁结下了解不开的缘分。

珊瑚退化前

2006年,李秀保跟着团队前往西沙群岛进行野外生态考察。在那里,他们对西沙群岛的很多岛礁进行了潜水调查,李秀保也在反复的潜水中将自己的各项技术学得更加扎实。他说:“这其实是我们做科研、做野外调查的一个基本功,要先将基本功练扎实才能干好更多事情。”

遗憾的是,西沙群岛的珊瑚礁仅在两年之后便开始急剧退化,曾经立体的珊瑚结构转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珊瑚断枝,往日的绚烂变成了一片苍白。

珊瑚退化后

这让再次回访西沙群岛的李秀保感到无比诧异,也让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珊瑚礁为什么会退化?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海底。在十几年的珊瑚礁生态学调查和监测研究中,作为领队和首席科学家的李秀保每年要下潜百余次,不间断地观测珊瑚、记录珊瑚、研究珊瑚。为此,他经历了数不清的风浪,尝过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甚至还险些遭遇意外。

2010年的一天,李秀保像往常一样带领团队在海南东北部海域潜水观测珊瑚,这个区域也是很多渔船捕完鱼后回港的必经之处。正在李秀保他们潜水工作时,一艘远方回港的渔船经过这一区域时发现水下有很多气泡,第一反应就是水下可能有大鱼。并不知道水下有人的渔船正准备丢个“水雷炮”下去炸鱼,幸好一同出海的船长反应迅速,及时用手势沟通,才阻止了这场飞来横祸。

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地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对于李秀保来说,他已经走上了珊瑚礁这条路,便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走下去。

2017年,李秀保来到海南大学任教,在延续珊瑚礁生态学研究的同时,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珊瑚礁生态修复上,他想在海底为珊瑚造一个家。

珊瑚礁生态系统复杂而又脆弱,破碎化珊瑚礁很难自然恢复,这个时候就需要人工构建生境。为此,李秀保研发了多种珊瑚礁修复技术。最初,他使用天然的火山石来稳固破碎化珊瑚礁底质,促进珊瑚幼体的附着。考虑到火山石资源的有限性,李秀保又相继研发了珊瑚种植人工礁和黎族船型屋形珊瑚种植礁。

黎族船型屋形珊瑚种植礁

珊瑚种植人工礁

目前,李秀保正带领团队研究一种更为简易、高性价比的珊瑚礁修复技术,主要是把一些简易的、比较便宜的架子放到海底,搭建一个平台。李秀保表示:“你把房子盖起来之后,人才可能进去住,珊瑚礁生态系统也是一样。”

礁体会吸引珊瑚幼虫的附着,加速它自然恢复的过程,这个生境营造起来之后,自然会吸引其他的生物,整个生态系统也就建立起来了。这也是李秀保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生态保护优先,人工修复为辅。

正是李秀保及其团队成员的努力,才为珊瑚礁重获生命和活力探索出了可行的道路。即便如此,前路仍荆棘重重,珊瑚礁的消亡速度依旧令人痛心。李秀保坦言:“目前确实还没有找到一种能够大面积、快速修复退化珊瑚礁的方法,我们还是要加强保护,消除引起珊瑚礁退化的因素,让生态系统发挥功能,促进珊瑚礁自然恢复。”

而他们能做的,就是倾尽全力。

珊瑚生长的地方,就有生命。对于李秀保和那些同样在从事珊瑚礁保护的人来说,海洋中欣欣向荣的珊瑚礁就是生命最美好的样子。“我和珊瑚礁之间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我会扎根在这个领域老老实实地做下去。”这一句简单而又真诚的话语,写满了李秀保对珊瑚礁的热爱,以及一位科学家潜心笃志的精神。

采访:屠畅 于婷玮

撰文:于婷玮


大赛相关细则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

本届大赛官方发布平台: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