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融媒体大赛 | 沈晓鸣:办一座海洋图书馆,汇聚阅读海洋的人
日期:2022-07-01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   作者:本站原创
分享到:

第三届“关爱海洋”融媒体大赛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自然资源部摄影家协会、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海洋世界文化有限公司承办,支持单位有自然资源部北海局、自然资源部东海局、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腾讯视频。

旨在打造传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优秀基因、讲好中国海洋故事的文化宣传品牌。大赛通过征集海洋影像及图文等形式的作品,展现我国海洋事业成就的同时,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海洋故事,将海洋人奋斗的事迹及成果作为主要征集导向,再次明确弘扬我国海洋事业成就,呈现中国海洋人文精彩这一核心立意。为党的二十大献礼!

本届大赛的主题为: 

人文之海  多面蔚蓝

 沈晓鸣 

深圳大鹏半岛海洋图书馆长、潜爱大鹏理事长。

#01

沈晓鸣是一名休闲潜水员,经常会拍摄一些海底视频与人分享,并希望能用视频给人带去海洋环境恶化的警示。他曾发过一个视频:一丛萌发不久的马尾藻,在水下曼妙摇曳,不一会儿,镜头里出现了唯一的一条鱼,20厘米长,身上有淡淡的黑纹,吻部微翘,不怕人,在藻叶中穿行,优哉游哉。看到这个视频,网上立即响起了密集的赞叹声:“海洋太美了!”

沈晓鸣有点哭笑不得。

冬春之间的马尾藻林,是很多海洋鱼类的产卵孵幼地,在这个时节,应该有成群的小鱼在此寻求庇护。但实际上,他的这支视频只看到一片静寂的马尾藻林,而罗非鱼出现在海里,更是怪异之景。罗非鱼作为鲈形目慈鲷科的成员,应该生活在淡水中,因为其适应能力吓人,已经成为淡水系统里的“魔鬼筋肉鱼”,想不到它现在居然可以入侵海水系统,在咸水中里毫无压力的生活。

视频的赞叹声不绝于耳,大家由衷赞叹水下美景。

这符合人们的想象,大多数人没见过真正的海底是什么样子,就像60年前的美国马里兰州的居民,经济的富足让他们得以在森林周边安家,享受树木给他们带来遮蔽世间喧嚣后的宁静,但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里已没有了鸟类的鸣叫声。直到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写出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人们才明白过来,是大量使用农药DDT导致了鸟类的消失。

蕾切尔写过三本关于海洋的书,《在海风下》是一本写滨海小生灵的小品文集,微观角度,清新自然;《环绕我们的海洋》视野宽广,从地球宏观的角度,描绘海洋立传;《海滨的生灵》,介于前二者之间,用平视的角度,描写潮间带岩石海岸、沙质海滨、珊瑚海滨……这三本书沈晓鸣都有,也引发了他的思考:当我们在劝阻别人破坏海洋生态行为的时候,只能援引法律条文,以罪罚来威胁施害的人,这是一种不得已的方式,能不能有一种更加长效柔性的方式,在他们行动之前,就已经被消解掉?这需要文明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我国有18000千米的海岸线,孕育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从辽东半岛到北部湾,海洋浸润了沿海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岛的鲅鱼饺子、嵊泗的黄鱼面、湄洲的妈祖娘娘、香港的洪圣庙……我们的海洋文化,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关于吃,以及死亡恐惧。沈晓鸣的朋友李津逵说,文化要向文明跃迁,需要城市化。他的意思是说,各种文化在城市的集约化空间里进行解构重组,会产生各种制度性的安排,这些制度又会反过来重新影响文化生产,如此反复如揉面团一般,才能产生文明。

缅因州海事博物馆的林肯· 佩恩(LincolnPaine),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写过一本书《海洋与文明》,书中说,世界各地的海洋文化通过海路连接,彼此塑造,最终造就文明。

在沈晓鸣的理解里,文化与文明的层级之间,缺一个图书馆。如果说城市是一个细胞,图书馆就是这个细胞里一个重要的细胞器。

#02

2017年,沈晓在一块租来的地皮上,建了一栋房子。他自己住其中的一部分,剩余的空间闲置,大约有三四百平米。

他想,既然要致力于推广海洋文化,那就办一个图书馆吧。

房子在一个海边旧工厂改造区里,空间是LOFT改造风。一切准备停当之后,他开始买书。

海洋历史、海洋生物、海洋文学、海洋法律、海洋经济、海洋行政管理……

然而,没有一家书商提供海洋书籍的配书服务,沈晓鸣想要的书,如星散天幕,需要自己按照书名一本一本买回来。

可是他连书名都不知道。挨个去找海洋圈里的朋友帮忙撰写书目?这也不现实,一个朋友搜肠刮肚帮忙列10本书就很够交情了,而填满第一期书架至少需要4000册书。

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用关键词去全网搜索。

在互联网上掘地三尺,沈晓鸣买尽了一切跟海洋相关的书籍。这其中很多功劳要记在二手书网站上。

除此之外,图书馆还需要一些镇馆之书。

沈晓鸣曾想要一套《中国动物志》,那是中国权威的动物分类学工具书,已经出版的关于海洋动物的有42册,但即便是二手书,一册也炒到近千元,相当昂贵。他辗转找到科学出版社问库存,面对这套20多年前出版的书,出版社也付诸阙如。但幸运的是,出版社有电子版,可以重新印刷。

“一套也印吗?”

那头是长久的沉默……

两天之后,聊天界面闪动起来:“一套也可以印。”

沈晓鸣不知道这位素昧平生的出版社朋友,在做了如何复杂的内部沟通之后,满足了他的要求。现在这套书安放在其图书馆有玻璃的书柜中,书籍上的字没有烫金,这也许是它“私生子”的标记。

更多的海洋文献资料却在国外。研究裸鳃目海兔最全面的书在日本;研究珊瑚最好的书在澳大利亚;研究鲸豚最好的书在美国;研究印尼殖民史的核心资料在荷兰……沈晓鸣通过一些拍卖渠道、代购渠道购买这些书。就这样,书籍逐渐填满了他空间里所有的书架。他想:“这下可以称之为一个海洋图书馆了。它建在大鹏半岛上,就叫大鹏半岛海洋图书馆吧。”

 如今,沈晓鸣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图书馆的:

“深圳海洋文献种类最为丰富的图书馆之一,深圳海洋生物多媒体资料最为齐全的图书馆。民间投资,公益运营。”

2021年,沈晓鸣把他曾经潜水时拍摄的大量深圳海洋生物的视频整理出来,并在图书馆放置了一个广告机之类的设备,这样来馆里的人就可以在屏幕上指点海洋了。沈晓鸣认为,深圳海域生物多媒体库是一个可以商业化的项目,广大的学校、博物馆、展览馆,都有这个需求。2021年海洋图书馆还有一个宏大的计划,是联合潜爱(一家本地的潜水员公益机构)做半岛珊瑚调查。

为什么一家图书馆要去做珊瑚调查?这似乎是海洋科研或公益机构才干的事。沈晓鸣说,收藏知识不设限制,没有理由,当现有的出版系统里无法满足图书馆收藏需求的时候,我们就自己去做田野收集。

这是一种最朴素的源动力。

沈晓鸣想起另外一位图书馆长——厄尔葛忒斯,他既是埃及国王,也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第二任馆长,受托勒密家族热爱知识的传统影响,也是一个收藏知识的狂热分子。厄尔葛忒斯在位期间,进入亚历山大港口的各地商船都会被扣留下来,直到船上的所有书稿、手稿被埃及人抄下来才允许离开。为了搜集书籍,所有在亚历山大上岸的游客都要将随身带来的书存下;如有价值,图书馆则留下原件,原书所有者只能携带抄本离开埃及。就这样,亚历山大城建立了当时世界上藏书最多、文种最多、书目记录最全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03

如今,步入消费时代加互联网时代,拥有一本书非常快捷且廉价。京东、淘宝的搜索框,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图书馆的书目检索,使找到一本书非常容易;如果有电子书的话,则更加快捷。光纤加Kindle,就可以让我们拥有完美的找书+阅读体验。

那么,这还有必要搞实体图书馆吗?

2020年,大鹏半岛海洋图书馆的一本书《Handbook ofWhales Dolphins and Porpoises》,作者是MarkCarwardine,一位鲸豚研究大神,曾经写过DK的鲸豚手册。他的这部新书业内期待了十几年,一出版就被沈晓鸣托人从伦敦买回。当时,这本书被录入到图书馆的数据库里没多久,就被一名读者借走了。事后沈晓鸣才得知,这位读者是一名研究海洋藻类的博士,彼时她无法从现有的图书馆系统和网络售书平台里找到这本书,恰好大鹏半岛海洋图书馆有,解决了她的问题。也因为这次借书,沈晓鸣和这位读者见了面,成为彼此很好的朋友,对方也因此加入到大鹏半岛珊瑚调查的项目。

大鹏半岛海洋图书馆的Slogan是“汇聚阅读海洋的人”。虽然书籍可以通过网络触手可及,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正在变得越来越难。海洋图书馆,其实是用藏书和线下活动来链接各种热爱海洋的人。

 2020年,大鹏半岛海洋图书馆一共举办了16场活动,有讲座,有展览,也有工作坊。沈晓鸣请来城内研究航海史的专家讲海上丝绸之路,请来中国第一位环球航行的女帆船手讲她在地球另一边碰到的惊涛骇浪。图书馆也举办展览,用展览告诉大家,我们生活的城市,在四百年前,就出现在欧洲航海家的航海地图上。

来参加活动的人,或者是慕名而来的人,或者是社区里的住户,他们因为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在大鹏半岛海洋图书馆度过一个下午,分享知识。沈晓鸣看到他们脸上有笑,眼中有光,他便知道,从这些人开始,他们就不会再去给马尾藻丛林里的罗非鱼点赞。

美国南卡莱罗纳大学的图书馆学教授David Lankes说过,“Bad libraries only build collections. Good librariesbuild services (and a collection is only one of many). Greatlibraries build communities.”(差的图书馆建设馆藏,好的图书馆建设服务,伟大的图书馆建设社区。)

这就是沈晓鸣为什么要办一个海洋图书馆的最终理由。一切才刚刚开始。


采访/撰文:金希


大赛相关细则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

本届大赛官方发布平台: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