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2021年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发布
日期:2022-08-26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宋梅
分享到:

近日,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发布《2021年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内容涉及风暴潮、海浪、海啸、赤潮、海岸侵蚀、咸潮入侵等灾害情况。《公报》显示,2021年,南海区(范围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所辖海域及海岸带)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7307.14万元,各类海洋灾害造成死亡失踪人数3人,与近十年(2012~2021年)相比,2021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失踪人数均低于平均值。

广西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

数据显示,2021年,南海区海洋灾害以风暴潮和海浪灾害为主。赤潮、咸潮入侵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海洋灾害给南海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生态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7307.14万元,占全国当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307087.38万元)的5.6%;各类海洋灾害造成死亡失踪人数3人,占全国死亡失踪人数(28人)的10.7%。与近十年平均状况相比,2021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失踪人数均低于平均值;与2020年相比,直接经济损失增加153.6%,死亡失踪人数减少50%。

其中,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2838.12万元、7336.00万元和7133.02万元。受损最严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近十年相比处于偏低水平,为平均值(45762.70万元)的16.0%。

风暴潮灾害发生次数与近十年持平

2021年,南海三省区共发生风暴潮过程7次,皆为台风风暴潮,与近十年平均值7次持平。其中共有3次造成灾害,分别为“查帕卡”“狮子山”和“圆规”台风风暴潮,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277.14万元,死亡失踪1人。

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省(自治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直接经济损失7306万元,占南海三省区的风暴潮灾害总直接经济损失的42.3%。

据统计,2021年南海区灾害性海浪(有效波高4.0米及以上)发生天数达90天,与近十年相比略偏多;出现6米(含)以上狂浪天数共13天,较往年略偏少。2021年,南海共出现2次9米(含)以上狂涛过程,分别由台风“圆规”(台风级)、“雷伊”(超强台风级)和冷空气共同造成。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死亡失踪2人。

赤潮等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2021年,南海区共发现赤潮16次,累计面积约6196.486平方千米,均为近五年新高。较近五年平均次数(9次)增加7次,累计分布面积较近五年平均分布面积(1514平方千米)增加约4655平方千米。较去年(6次)增加10次,累计分布面积较2020年(111.63平方千米)增加约6085平方千米。

其中,广东省沿岸发生赤潮14次,广西及海南省沿岸发生赤潮各1次。赤潮发生期间均未发现海洋生物异常死亡和人员中毒事件。

在海岸侵蚀方面,海平面上升导致近岸波浪和潮汐能量增加、风暴潮作用增强,加剧海岸蚀退和岸滩下蚀,同时加大侵蚀海岸的修复难度。2021年,侵蚀较重的砂质监测岸段主要分布在海南沿海,与2020年相比部分监测岸段海岸侵蚀加剧。

在咸潮入侵方面,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珠江口共发生8次咸潮入侵过程,与去年相比有所增加。其中,1月22日~28日和12月13日~21日发生的两次咸潮入侵过程,严重影响到沿线水厂供水。

在海啸灾害方面,去年南海区未发生海啸灾害。监测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海域监测到44起海底地震,其中8次海底地震引发了海啸,这些海啸事件均未对南海海域产生灾害性影响。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1991年~2021年南海区海表温度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30年间南海区海表温度平均上升速率约为0.9℃/100年。2021年,南海区年平均海表温度较1991年~2020年平均状况偏高0.2℃,各月平均海表温度变化波动较大,年平均有效波高略有偏低,年大浪天数偏少3.3天,沿海表层海水盐度偏高1.0psu,沿海海平面较常年偏高50毫米。预计未来30年,南海区沿海海平面将上升75~18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