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日,由华阳海洋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海洋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4年国际海洋争端解决与国际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吴士存致欢迎辞,外交部部长助理苗得雨、海洋基金会理事长吕滨、英国菲耶塔律所创始人Stephen Fietta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外交部条法司司长马新民,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Tomas Heidar,国际法院前副院长、约旦前首相Awn Shawkat Rashid AI-Khasawneh作主旨发言。
图为研讨会现场
苗得雨指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为推进全球海洋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指明了前进方向。世界各国应携手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一是恪守主权平等原则,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二是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三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图为苗得雨致辞
吴士存表示,目前中国与8个海上邻国存在岛礁领土主权争端或海域划界主张争议。除了中越在2000年完成北部湾海域的划界外,中国同所有8个海上邻国的海上争端都还没有解决。除中韩在2015年启动海上划界谈判,中国和其他七个海上邻国尚未把海洋划界提上议事日程。同时,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中国目前对国际法的知识和人才储备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培养高层次国际法人才仍任重而道远。因此,本论坛的宗旨是为世界各地的国际法学者提供了聚焦讨论国家间海洋争端和国际法前沿问题的研究平台和培训国际法人才的长效机制。
图为吴士存致欢迎辞
吕滨表示,海洋基金会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海洋治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蓝色伙伴关系构建、蓝色经济发展、海洋科普教育等方面,凝聚了中国300多个单位、世界60多个国家以及20多个国际组织的资源与力量,组织开展了十大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与赞赏。未来,海洋基金会将围绕国际海洋法的国家实践、能力建设和知识普及等三个方面开展如下工作:第一,配合政府部门在国际海洋法实施中开展服务性工作,包括协助开展BBNJ会议、资助人员培训,组织开展专题研究等;第二,依托已开展的“推行海洋空间规划,助力蓝色经济发展”海上丝路项目和“海丝沿线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数研究”项目,积极与已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国际海洋法能力建设合作;第三,围绕国际海洋法开展宣传工作,提升公民的海洋法律意识,将国际海洋法基本内容纳入海洋基金会的“捐建海洋图书馆,培养青少年人才”海洋育苗项目、全国净滩公益活动、国际交流对话活动等项目和活动中。
图为吕滨致辞
在主旨发言环节,Tomas Heidar庭长、Awn Shawkat Rashid AI-Khasawneh前副院长、马新民司长分别以“演变中的法律文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洋法法庭咨询意见案”、“海洋法中的历史性权利的未来”、“国际司法机构涉气候变化咨询意见案:中国的法律立场及主张”为题作了主旨发言。其中,马新民指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等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当前国际政治外交问题司法化加剧的背景下,国际司法机构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参与到全球气候治理当中,这将对未来气候治理进程和海洋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体系下,世界各国应按照条约解释的一般规则全面准确确定各国在框架公约体系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各缔约方应采取一体化的方法应对气候变化、遵循框架公约体系的指导原则,确保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权、应以供需原则为指导,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图为马新民作主旨发言
图为Tomas Heidar庭长作主旨发言
图为Awn Shawkat Rashid AI-Khasawneh作主旨发言
在议题讨论环节,围绕“国际海洋争端解决的法律制度”、“国际海洋争端的国家实践”和“国际海洋法热点问题”等议题,来自国际海洋法法庭、国际法委员会及中国、英国、荷兰、葡萄牙、俄罗斯、埃及、约旦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智库机构学者、政府部门官员以及驻华使领馆外交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热烈讨论,为国际海洋争端的有效解决建言献策。来自全球五大洲的2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海洋基金会海上丝路部副主任李艳参加本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