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4日,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海洋基金会)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海洋研究中心)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会议,对联合设立的四个课题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三个课题项目的结题成果进行验收。海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出席会议,海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艳主持会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主任、同济大学教授杨惠根,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杨剑,复旦大学教授胡令远,南京大学讲师张诗奡分别就《极地利用与保护问题战略研究》《构建蓝色伙伴关系设想研究》《中日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中美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四个课题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潘新春和高艳对四个课题项目的进展情况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予以积极肯定,对下步工作开展提出了意见与建议。暨南大学教授鞠海龙,胡令远,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王勇分别介绍了《中美关系背景下南海战略研究》《海洋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东海问题研究》《海洋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海洋法发展研究》三个课题项目的结题成果,特邀专家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管建强、复旦大学教授臧志军、杨剑和潘新春、高艳分别做了点评,对三个课题项目的结题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对部分成果获得国家重视予以高度评价。
图为上午座谈会现场
图为下午座谈会现场
潘新春充分肯定七个研究课题组为克服新冠疫情影响而作出的努力,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效。他表示,海洋基金会的宗旨与使命主要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落实,服务于国家重大问题的解决,服务于中国走向国际舞台中央的前瞻工作。他指出,这七个课题的设置和研究完全符合海洋基金会的战略安排,对以下四个课题项目,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着重加大以下方面的研究力度:《极地利用与保护问题战略研究》,要着重围绕如何加强在极区高空大气物理探索与人类和平利用,极地变迁与全球气候,极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北极保护与航道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构建蓝色伙伴关系设想研究》,要着重围绕如何调动与发挥除政府机构以外的组织在构建蓝色伙伴关系中的积极性和作用,如何签署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文件(包括文件中的内容,可否多边签署等)等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中美海洋安全合作研究》,要着重围绕美国海上双边多边机制对我国的影响作深刻分析,提出应对措施的建议,同时,要研究中美在过去海洋合作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形势下如何开展中美海洋合作,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海洋人文交流等的建设性建议;《中日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要着重围绕如何阻止日本核废水排放入海,应对美国在日本新的军事部署,加强民间海洋人文交流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针对已通过验收的三个课题项目,他希望继续开展研究并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发力:《中美关系背景下南海战略研究》,要着重研究“一带一路”建设、南海行为准则、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对南海周边国家受益情况与影响,研究美国经贸与军事行动对南海周边国家的影响,提出应对美国加大挑衅力度措施的建议;《海洋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东海问题研究》,要着重研究日本跟随美国挑战中国的内在因素,研究日本作为中国海上邻国挑战中国对日本带来的风险与后果,提出应对策略与建议;研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通过中日合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实,提出具体可操作性项目的建议;《海洋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海洋法发展研究》,要着重研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际海洋法律、条约等的内容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符合性,提出修改建议,研究在什么国际组织、什么时机、什么机构等提出修改建议等。
高艳从课题的规范性、系统性、聚焦点、创新点等方面对七个课题项目提出了意见与建议。各位与会专家根据自身经验与认知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海洋基金会海上丝路部副主任李艳、海洋研究中心秘书处项目主管陈嘉楠、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智库发展与科研管理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张沛、科研管理部王慧杰等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