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6日,“蓝碳政策、制度与技术研讨会”(以下简称会议)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酒店举行。会议主题为“蓝色融投资”,由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笹川和平财团海洋政策研究所(OPRI-SPF)、PEMSEA资源部、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和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海洋基金会)共同主办,分为开幕式、政策会议和技术会议三个环节。海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主任、党委书记许国栋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前所长张海文主持开幕式。
图为潘新春在会议上致辞
潘新春在致辞中表示,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蓝色碳库,其碳汇的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促进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海洋基金会作为中国全国性社会组织,根据自身业务专长与资源优势,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是实施蓝碳理论与方法研究。海洋基金会组织开展了海草床、红树林、盐沼生态系统碳汇机理、碳汇能力、碳汇环境变化等研究,提出了海洋碳汇评估核算方法和海草床、红树林、盐沼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方法,为制定和实施基于蓝碳生态系统的气候解决方案提供科学基础支撑。
二是开展蓝碳政策和发展规划研究。海洋基金会积极参与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涉海部分研究、海洋产业布局优化研究、海洋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政策研究,提出蓝碳相关政策与规划建议。
三是开展绿色低碳海洋产业发展技术研究。海洋基金会参与沿海地区核电基地、石化基地、港口码头、大型网箱工船养殖、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项目用海、环境保护、投资与效益、建设与运营、风险与管控、生态修复等研究,提出绿色低碳海洋产业发展相关技术建议。
四是组织低碳净滩公益行动。海洋基金会秉持保护蓝碳生态系统、发展蓝色经济、守护美丽海岸线的理念,连续八年开展全国净滩公益活动,清洁沿海180多个市县数千公里海岸垃圾,举办各类展示、展览、研讨、科普、演出等活动近千场,动员海洋志愿者超过十万人,不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蓝色海洋保护的积极氛围。
五是实施蓝碳保护修复示范项目。海洋基金会连续四年资助30多家地方社会团体解决20多项地方海洋生态环境难题,打造了多地红树林“蓝碳生态主题教育基地”。开展了福建大屿岛海岸与沙滩、宁德蕉城海域红树林的生态修复项目,其中大屿岛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社会资金开展海洋生态修复的典型示范案例。
六是积极推动蓝碳国际合作。海洋基金会依托与共建“一带一路”20个沿海国家开展的海洋空间规划合作,与49个沿海国家开展的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以及与世界经济论坛合作开展的中国绿色智能港口经验国际分享研究,增进蓝碳领域跨学科交流和跨国合作,为促进沿海国家和地区实现韧性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最后,潘新春强调,蓝碳工作关乎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健康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只有各方面通力合作才会产生更大的成效,海洋基金会愿意与各位围绕蓝碳的政策、法规、标准、机制,以及蓝碳知识普及与公民素养提升等开展合作并予以适当资助,共同为蓝碳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随后,政策会议和技术会议依次召开,分别由减灾中心国际合作首席专家郭寅峰先生和PEMSEA技术会议主席Keita Furukawa主持,来自马耳他、科伦坡、毛里求斯、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在会议上进行了精彩演讲并与参会嘉宾展开了热烈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