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春为2024年“国际海洋争端解决与国际法”北京研习班学员授课
日期 · 2024-12-18
 
来源 ·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
 
作者 · 本站原创

2024年12月18日下午,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为主题,为2024年“国际海洋争端解决与国际法”北京研习班全体学员授课。

潘新春介绍,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围绕这两句话,他展开了授课内容。

潘新春表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工业方面,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具有突出的配套能力优势。此外,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步伐加快,产业安全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产业体系安全性支撑不断夯实。二是在农业方面,粮食产量连续八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建成了十亿亩高标准农田;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三是服务业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撑起了国民经济“半边天”。四是基础设施形成超大规模网络,供给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特大型水利工程、三代核电、工业互联网、离岸深水港、枢纽机场迈入世界领先行列。电力生产能力全球最强。

他表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要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产出效率、经济效益,巩固多年积累形成的既有优势。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深入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补强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如高端芯片等半导体技术、超高精度机床及工业机器人、高端医疗设备、工业设计软件、科研测试仪器、高性能材料和精细功能化学品、大功率航空发动机等。二是打造新的增长引擎。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强全产业链攻关、全要素支持、全生态发展,推动重大战略产业发展。三是科学布局未来产业。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进行多路径探索,推动建立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实现全球引领。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重点方向,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体系化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此外,他还介绍了我国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的进展与成就,包括北部、东部、南部海洋产业集群,海洋新兴产业、海洋传统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海洋数字经济等。他认为,在海洋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在九大方面下功夫。

该研习班由华阳海洋研究中心和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为期四天,来自外交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最高人民法院、海口海事法院、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外交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苏州大学、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等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的70余名学员参加研习。 

图为潘新春授课现场

授课现场座无虚席,学员们热情高涨、认真记录、踊跃提问,潘新春对学员们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回应。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海上丝路部副主任李艳参加了本次研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