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中国-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培训和研究中心 2025 年区域环境管理计划培训班”(以下简称培训班)在青岛开幕,培训班由中国自然资源部和国际海底管理局(以下简称海管局)主办,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海洋基金会)、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深海中心)和“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承办。
图为培训班合影
海管局环境管理矿产资源办公室主任José Dallo Moros,海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李向阳,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孙云潭,“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主任、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张海波,培训班联合主席Becky Hitchin和中国-海管局联合中心主任、深海中心主任张春雷分别致开幕辞,深海中心副主任、培训班联合主席许学伟主持开幕式。
José、李向阳、孙云潭、张海波、Becky Hitchin、张春雷等在致辞中纷纷表示,中国-海管局联合培训和研究中心在中国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为促进南方国家能力建设以及深海环境、生态、采矿与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感谢海洋基金会为中国-海管局联合培训和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开展的各项培训活动和研究工作提供的大力支持。
潘新春首先代表海洋基金会对此次培训班的顺利开班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深海蕴藏丰富的镍、钴、铜等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矿床和富钴结壳等资源,是新能源技术、电子工业和国防领域的重要原料。积极开采深海资源对弥补陆地资源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管辖以外区域的海底矿产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仅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资源的经济价值就可达数万亿美元。据了解,国际海底管理局已批准31个国家的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合同。
他指出,深海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采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支撑,目前的装备如无人潜水器、智能采矿机器人等技术不断成熟,有些技术装备已具备开采能力,一些国家正在开展试采工作,为规模化开采奠定了前期基础。
他指出,深海生境与陆地和海水浅层生境相比极为脆弱,如深海生物生长缓慢,生态系统恢复周期远超人类时间尺度,世界环保组织对深海矿产开采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因此,深海矿产资源的开采要以不损害海底生境为前提条件。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一要避免深海采矿时产生的悬浮颗粒扩散,堵塞滤食性生物(如海绵、珊瑚)的呼吸系统,遮蔽光合作用层,影响整个水柱生态;二要避免深海采矿时海底沉积物释放重金属(如汞、铅)和放射性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威胁海洋生物及人类健康;三是要避免在热液喷口区采矿时可能直接导致特有物种的灭绝。
他强调,国家管辖以外区域的海底矿产资源是全人类共同财富,全人类有责任开发好,保护好,管理好这些资源。海洋基金会是致力于助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社会组织,正在开展的海上丝路蓝色经济行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海洋青少年人才培养行动等十大行动,推动着100多个项目在我国和共建“一带一路”的60多个沿海国家实施,形成了一个共谋海洋发展的朋友圈、交流圈、合作圈,得到了国内和国际海洋组织的高度认可和赞赏,在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海洋基金会作为中国-海管局联合培训和研究中心的理事单位,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海管局的工作,支持联合培训和研究中心的工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和南方国家的海洋能力建设工作,努力为推动国际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保护、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致辞结束后,潘新春以“经略海洋:中国的实践与成就”为主题为学员授课,着重介绍了中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情况及其诸多高技术产业走在世界前列的成就,包括世界排名第一的海上风电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绿色智能港口与海洋运输业、海洋现代渔业、沿海核电业、海洋石化业等。
培训班为期一周,包括专题讲座和实地考察。来自斐济、基里巴斯、毛里求斯、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阿根廷、印度尼西亚、智利、沙特阿拉伯、加纳、肯尼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埃及、泰国、阿曼、印度、库克群岛等国家的学员参加培训。海洋基金会海上丝路部副主任李艳参加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