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下午,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海洋基金会)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在青岛共同召开了海洋课题研究学术交流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艳教授主持会议,海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海上丝路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潘新春教授级高工,中国海洋大学洪波教授、修斌教授、王海涛教授、余静教授、聂友军教授,聊城大学朱璇教授,海洋基金会海上丝路部副主任李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士洋、秘书王倩、秘书陈嘉楠,中国海洋大学助理研究员霍玉东、助理研究员李静、研究生王深,中交海洋建设开发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徐宙等参加会议。
王海涛教授介绍了“海洋命运共同体”视角下中国海洋文化故事的时代阐释研究课题情况,朱璇教授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太平洋岛国地区建设成效、挑战及应对策略课题情况,洪波教授和余静教授介绍了基于南海空间立体开发的“近礁海上综合体”构建及规划研究课题情况,修斌教授介绍了近代以来琉球社会变迁问题研究课题情况。潘新春听取四个课题的情况介绍后,对课题的设计框架、预期目标、技术路线,以及开展的基础性工作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并对下个阶段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一是关于“海洋命运共同体”视角下中国海洋文化故事的时代阐释研究,要将中华文化的核心“和合”理念,贯穿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合作、对外交流、文明互鉴、文化传播等的全过程,深刻阐释“和合”理念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自由平等、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遵循和思想动力。二是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在太平洋岛国地区建设成效、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要积极宣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理念与成就,深入研究太平洋岛国的资源环境、经济状况、社会人文、发展诉求等情况,不断提出富有建设性的相关建议特别是惠民生的、切实可行的“小而美项目”投资建议。三是关于《基于南海空间立体开发的“近礁海上综合体”构建及规划研究,要着重研究海洋空间立体开发的权属、生态、资源、安全、融合等问题,以及深远海和岛礁立体开发的交通、技术装备、防灾减灾等问题,提出深远海和岛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四是关于近代以来琉球社会变迁问题研究,要以历史和法律为基础,深入研究并不断揭示琉球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国藩属国,琉球人民在文化、语言、生活、习俗、治理等与中华文明的深刻联系,向世界准确传播历史上琉球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