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7日,2025中国国际海洋水下机器人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在青岛举办。本届大赛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海洋基金会”)、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中国海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会主办,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北海分会、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共同承办。
图为开幕式嘉宾和参赛选手代表合影
原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原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吕滨、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长高忠文、中国海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晖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海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主持大赛开幕式。
图为吕滨理事长致辞
吕滨理事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202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推动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更让水下机器人、深海技术研发、海工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海洋基金会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主办中国国际海洋水下机器人大赛,旨在以大赛进一步培养水下机器人专业化、年轻化人才队伍,推动水下机器人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增加新活力。
图为比赛现场
此次大赛共有来自北京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57所高校、5所中学、24所小学和5家企业,396支队伍、1673人报名参赛,赛事规模再创新高。
大赛共设8个赛道:科幻、创意、仿真、产业、科普、AUV、ROV、跨介质赛道。其中,科普和跨介质赛道是今年新增加的亮点赛道,科普赛道旨在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海洋水下人工智能领域科普教育,以实操实践激发青少年探索水下机器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跨介质赛道推动机器人突破水、空两域物理界限,实现在水下、空中两栖作业,为海洋水下人工智能装备再添一抹亮色。
经过2天的角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破浪先锋队”、哈尔滨工程大学“超越队”等12支代表队获特等奖,中国海洋大学“钴勇者队”、山东科技大学“扶摇队”等32支代表队获一等奖。海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为获奖选手颁奖,并作了总结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