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海上丝路共建国家海洋空间规划工作交流会在京召开
海洋空间规划国际共同体正式启动
9月28至29日,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主办的第三届海上丝路共建国家海洋空间规划工作交流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旨在提升海上丝路共建国家的海洋治理能力提供技术支撑、公共产品、磋商平台、合作契机,推动海上丝路共建国家编制海洋空间规划,实施海洋空间规划,促进蓝色经济发展,让更多小而美的海洋项目尽快落地,增进共建国家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国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王宏,中国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何广顺,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吕滨,国际海底管理局副秘书长布鲁诺·波齐,马尔代夫渔业和海洋资源部国务部长阿米纳特·侯赛因·沙里夫,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也门内阁主管经济事务副秘书长法德赫勒·阿里·侯赛因·沙伊里,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副主席唐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分委会主任朱文熙,安提瓜和巴布达政府蓝色经济大使、原渔业部长阿西尔·迪恩·乔纳斯等分别在线上、线下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主持。
图为线下参会人员合影
王宏在讲话中表示,中国全国人大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相继出台了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岛保护法、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等涉海法律,为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就助力共建“一带一路”沿海国家海洋可持续发展,王宏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推动制定海洋空间规划国际规则和标准规范,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善本国海洋领域法律体系;二是推动以规划引领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规划明确的可持续项目;三是,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务实合作,通过项目和广泛交流培养和锻炼青年人的国际合作视野和能力。
图为王宏讲话
何广顺在讲话中就共建“一带一路”开展国际合作,提出三点希望:一是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以海洋为切入点,将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实效不断提升;二是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的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精神为指引,创新海洋合作模式,争取尽快建立一批“小而美”的海洋合作项目;三是继续加强与世界沿海国家和国际海洋组织的合作,积极建立合作平台与沟通机制,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活动。
图为何广顺讲话
吕滨在致辞中表示,海洋基金会已逐步成长为汇聚公益服务、国际对话、经济合作、人文交流与海洋科普的重要平台,成为推动海洋科研、技术创新、产业投资与人才培养的有生力量。海洋基金会愿与各共建国家同心协力,深入推进海洋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助力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优化海岸带综合管理,为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为吕滨致辞
布鲁诺·波齐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深化伙伴关系,协同努力,共同推动海洋空间规划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守护海洋与深海底这一共同遗产的创新工具。让我们共同努力,必将开创一个经济与环境平衡发展、海洋或永续管理的未来,使当代与后代共同受益。
图为布鲁诺·波齐视频致辞
阿米纳特·侯赛因·沙里夫在致辞中说,马尔代夫的生存离不开海洋。要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广阔的海洋空间进行周密的规划。我们愿同中方携手并进,明智地规划我们广阔的海洋空间,尊重我们共同的历史,共建可持续繁荣的蓝色未来。
图为阿米纳特·侯赛因·沙里夫致辞
吴士存在致辞时表示,中国的海洋经济转型探索与实践正为全球提供重要借鉴,建议各国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行动力,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等平台,加快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在韧性海洋基础设施、海洋新能源、可持续渔业、海洋科技、绿色航运等蓝色产业转型等领域开展更多务实合作。
图为吴士存致辞
法德赫勒·阿里·侯赛因·沙伊里在致辞中表示,也门政府高度重视旨在发展沿海地区和领海可持续管理的国际和地区努力,学习海洋空间规划的最佳实践,并将其应用于支持地方发展、加强海上安全并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期待本次研讨会能够产生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务实的合作框架,造福所有国家。
图为法德赫勒·阿里·侯赛因·沙伊里致辞
唐勇在致辞中指出,大陆架具有丰富战略自然资源和重要战略地位,是未来沿海国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战略支撑,事关沿海国海洋权益,是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抓手。海洋空间规划与大陆架划界未来同样面临科技与法律的挑战与合作。
图为唐勇致辞
朱文熙在致辞中指出,海洋空间规划提供了一种务实且科学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平衡日益增长的海洋开发需求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关系。海洋空间规划为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及近期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工具。让我们携手努力,确保海洋持续成为子孙后代的生命之源、繁荣之基与和平之所。
图为朱文熙致辞
阿西尔·迪恩·乔纳斯在致辞中表示,海洋空间规划作为平衡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键政策工具,对于协调用海冲突、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介绍了新成立的中国-加勒比海洋合作中心,呼吁各方加强合作,共同为今世和后代守护海洋。
图为阿西尔·迪恩·乔纳斯致辞
会议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主办,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厦门大学、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承办,由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福建海洋研究所协办。来自共建“一带一路”60多个国家、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组织、高端智库等代表和中国全国人大环资委、自然资源部、外交部、商务部、生态环境部、教育部、沿海省市海洋行政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相关科研院所,央企、国企等代表,共300余人出席会议。另外,还有2000多名国内、国外代表在线上出席会议。
会上宣布了海洋空间规划国际共同体正式启动。这是由共建“一带一路”沿海国家的海洋政府部门、科研院校、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和海洋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等自愿参加,以交流经验、开展研究、共享信息、促进合作、推动发展等为目的的机制性平台,从去年9月提出并开始筹备建设,截至今年8月,已有世界60多个沿海国家的海洋机构和10多个海洋国际组织申请加入,成为第一批成员。
图为中外领导启动海洋空间规划国际共同体
会议宣读了《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支持海洋空间规划国际共同体的八项行动》,还发布了支持海上丝路共建国家的五类公共产品即:《“一带一路”国家海洋空间规划汇编》《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减灾成果纳入海洋空间规划〈案例集〉 》《中国支持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建设重点项目集》《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方案工具包 》《“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评价报告(2025)》。
图为八项行动宣读环节
图为彭伟发布《“一带一路”国家海洋空间规划汇编》
图为李铁刚发布《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减灾成果纳入海洋空间规划〈案例集〉 》
图为钱立明发布《中国支持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建设重点项目集》
图为乔方利发布《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方案工具包 》
图为薛雄志发布《“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评价报告(2025)》
会上,中方代表向安提瓜和巴布达、也门、斐济、马尔代夫赠送新一代“精卫”浮标。
图为浮标赠送仪式
当日下午,会议举行了“海洋空间规划与蓝色经济”“绿色智能港口与港口经济”“海岸带综合管理与向海经济”“海岛经济发展与防灾减灾”4个平行论坛。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为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设立了“推行海洋空间规划,助力蓝色经济发展”海上丝路项目(以下简称海上丝路项目),从2018年底开始到目前为止,先后与21个国家和10余个国际组织签署了海上丝路项目合作文件,并开展了务实合作,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开展了21个国家的海洋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确定海洋保护、修复、开发、利用区域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二是开展了21个国家的国别研究,形成100多个专题报告,报告中的很多建议被合作国家采纳应用。三是举办了培训班30多期,40多个国家的近4000多名海洋管理官员和技术人员参加学习(其中三期培训班分别在太平洋岛国斐济、瓦努阿图、汤加举办)。四是开展了50个国家的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研究,连续五年发布了《“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报告》,成为这些国家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开展了太平洋岛国海平面变化研究,发布了2023年和2024年的《气候变化下小岛屿国家海平面上升状况》报告。五是举办了30多场海洋国际活动,内容包括海洋治理与合作、海上通行安全、蓝色经济、空间规划、小岛屿国家发展等。六是为数百家中国企业到共建“一带一路”沿海国家投资兴业提供了相关资料和技术服务。七是建立了海洋空间规划国际共同体,扩大了由中国引领的、以海洋空间规划为基础的朋友圈、交流圈、合作圈。八是建立了海上丝路共建国家海洋空间规划合作支撑平台,即海上丝路海洋发展研究院、海洋空间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实验室、海上丝路综合业务服务平台等。
潘新春在闭幕式上作了会议总结。
图为潘新春作闭幕总结
9月29日,海洋基金会组织会议代表参观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展览馆。
图为参观人员合影